为了儿子的小升初考试,孙燕姿差点&退圈&?

暑假带儿子去了趟新加坡,一方面是旅游,因为我大学时期去那儿做过交换生,环境比较熟悉,另一方面是去考察研学项目。

新加坡有适合中国胃的亚洲美食,有花园般的城市风景,有清爽的海风,非常适合向往自然又舍不得大城市便利的人们,随便逛一逛就觉得压力顿消。

不过这个如今安宁又富庶的小国,早在五六十年前可只是一个被迫独立的“小渔村”,国土面积只有一丁点儿大。

他之所以能迅速发达,靠的是广大民众极致的自律和勤奋。在那里的娃,特别是华人家庭的孩子,从3岁起,补课就是家常便饭。

前阵子久未露面的孙燕姿

突然上热搜就与这相关。

原来是因为她认真地录了一个视频和歌迷们解释,为什么现在各地演唱会开得如火如荼,她却一点动静。不是想摆烂、躺平,而是因为要忙着准备儿子的考试。

“10月之后就有时间啦,因为考试考完了。”

哇,这样一说还真接地气。

歌迷一推算,还真是。孙燕姿的儿子今年应该是小升初的关键一年

。新加坡的小升初考试,重要性就相当于中国的高考,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

所以新加坡是一个从幼儿园就要开始卷

的国家,人生大计在小学阶段就铺开了。

也难怪孙燕姿愁到没心思营业了。

02

刚好,最近有一部纪录片也揭开了新加坡教育的真相,

这部片子就是之前曾在教育界扔下过重磅炸弹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这次新出的是第二季。

第二季首站就选在了新加坡

,或许正是因为放眼全球,新加坡都能堪称教育“卷王”了。

当然,这个基础教育水平“一骑绝尘”的国家,只是靠“卷”,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界里大名鼎鼎的“新加坡教育”,背后的到底是哪些东西,可能正是这部纪录片想要揭示的。

对了,纪录片的走访者,还是很多人熟悉的周轶君,5年前她带着大家睁眼看世界,看看别国的教育到底有怎么样的不同;而新出的第二季,经历了3年漫长的“口罩期”,可能大家已经放下了“他乡月更圆”的滤镜,周轶君的视角也变得更加理性,客观,多元且包容。但唯一不变的,是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03

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是非常硬核的,每年拉出来PK的成绩都可谓傲视群雄。

在最新一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新加坡的各项成绩都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

如果说其它热衷“卷”教育的国家在培养一茬一茬的“小镇做题家”,那新加坡就是批量生产精英。

不过这部纪录片告诉观众,新加坡政府主张的“精英主义”并不是鼓吹人人都要削尖脑袋争上游、拼学历拼高薪,而是强调“唯才是用”,选出合适的人才来建设国家。

由于“坡县”华人占了七成多,而华人尤为热爱“考试”,所以提前开始选拔人才、把选拔放在小学毕业,就是为了尽量规避初高中学生通过大量刷题来竞争考分。

不过,这仍然避免不了华人让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开始狂刷题。

小六考试就是小升初的测试PSLE

,考得好,就能进入教育的快车道

,以后能顺利进入名牌大学;考得不好,那就要走上一条慢车道

,虽然也有读大学的机会,但很容易就会被分流到工艺学校,为将来的谋生的学上一技之长。

更为“骨感”的现实就是,能进入“快车道”的人数不到5%,一个班37个学生,最后只有一两个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所在在新加坡,9岁的孩子,得承受着30岁的压力。

04

六年级小学生冠侨一天的安排,就是大多数新加坡小学生的日常。

上午在学校学习,下午一般两点放学回家;三点到家后休息一会儿,就要开始补华文,英语,数学……一般补课都是3门起步的。

虽然学校早放学是为了让孩子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安排时间,但大多数孩子都是一放学就被塞进了补习机构,机构的工作人员还能代替家长直接在校门口接娃放学。

冠侨的爸爸从事金融行业,妈妈有博士学历,是当地典型的中产家庭配置。

这种有经济条件支撑的中产家庭,“卷”起教育来更是没有上限。冠侨妈妈卷教育,是从儿子没出生时,就在精心规划了。

妈妈买在这个小区的房子,就是为了孩子能念上赫赫有名的南洋小学,房价不便宜,折合人民币要一千多万。学位还要抽签。她说抽中的那一刻,她当场兴奋地尖叫起来,简直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冠侨学习上也很争气,从四年级开始,就和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一起参加奥数比赛、华文大比拼,奖状堆满了一柜子……

但硕果累累的背后

,冠侨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的童年

,没有时间和同伴玩耍,一整天都要被高密度的安排。

冠侨妈妈说,因为身边的孩子都在努力,所以他们就只能更努力。只有进好的学校才有好的未来,升学路就是一场设置了多重关卡的竞争,每一步都不能松懈,不然就不能踏上最好的“通道”。

早在“内卷”这个词大行其道之前,新加坡人在建国之初,就有另一个词来代表这种语境,那就是“怕输”

怕输,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到现在街边的小店里还出售专门用来打孩子的“藤条”

,小店老板还语重心长的介绍,“孩子啊,你现在不打,将来会被社会毒打。”

05

虽说“卷到极致”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但这个国家的教育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说它只靠“题山题海”那一套,那肯定是有失偏颇。

纪录片开篇第一句话就很打动我,“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连淡水都只能从马来西亚买,这个国家没有自然资源,我们只能投资于人。

节目中探访了一所当地有名的小学,也让我看到了这个国家对教育极致用心和投入,还有对孩子身心健康无微不至的关怀。

比如,在潮湿闷热的夏天,教室是不开空凋的,降温设备就是打开百叶窗,加两台电扇。这是为了让孩子调动身体的机能去适应环境。

而为了孩子在大夏天的精神状态更好,体育课也安排在了太阳不算猛烈的早上第一节。

学校的走廊上挂满了世界各地的时钟,这是让学生能从小就认识世界,为将来走向世界做准备。

食堂的饭桌面板被改造成了国际象棋的棋盘,校长还请来民间达人陪孩子一起下棋,课间都能来玩。玩国际象棋很能培养逻辑思维。

对孩子的健康更是无微不至,小卖部出售的饮料都是无糖的;学校还会有专门的牙科诊所,看牙是免费的。

教育部也看到了考试带来的巨大压力,也在着手准备取消小六考试,以及一切中小学生的期末考试,改由积分制来替代。

不过说到底,选拔制度改来改去,都只是形式上的更迭,并不能从根部拔出老百姓对“怕输”的恐惧,就像新加坡教育局副局长在纪录片中说的——

我们把成功定义得太狭窄了,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就叫做成功?这种观念也正在逐步调整中,但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的改变。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环,最终还需要整个社会去需要重新定义“成功”。

06

但,不管再怎么“卷生卷死”,能爬上金字塔顶尖,永远都只是为数不多的一小撮人,那余下的大多数人,又该怎么办呢?

新加坡政府也花了极大的心力,给予了“普通人”兜底的选择与底气。

节目的后半段,周轶君还走访了三家特别的机构,看得我尤为动容。

第一家机构,是一间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很多学生模样的人在干净整洁现代化的操作台和车间里学习各种技能。周轶君随机采访了一个学生,一问之下才知道,对方竟然是30多岁,生完两个孩子的妈妈。

这个女生说,“生完孩子之后闲在家里,就出来学点烘焙技能,以后准备开间自己的餐馆。”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学习技能没有年龄的限制,人生允许推倒重来。

还有一间机构,是政府最近几年在大力倡导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按说选进来的都应该是“高精尖”人才。但出乎我预料的是,为了儿子的小升初考试,孙燕姿差点&退圈&?这些工程师曾经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小六考试中,成绩居然都挺一般的。

小六考试满分300分,250分以上算优秀。但是他们当初的考分却都只有150,200,215……超过250分的,一个都没有。

而实验室选拔人才的标准,更看重的是兴趣和动手能力。而不只是一个孩子在12岁的一次考试成绩。

最后是一所特殊幼儿园,在新加坡叫做“全纳”学校

,就是任何孩子都能进来读书,正常的孩子可以来,身体残障的,智力低下的特殊孩子也可以来。

在课堂上通常是这样的画面,老师提问的时候,有些孩子目光灼灼,举手积极;有些孩子则木然地坐在带安全护栏的椅子里,还有孩子自顾自的拄着拐杖在走廊上溜达……

身心健全的孩子,家长也愿意把娃送进这样的幼儿园,因为在这个幼儿园的孩子,不仅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卓越的人,还有普通人,和残缺的人。

很喜欢这个全纳幼儿园校长说的一段话,也放在文章末尾送给大家——

很多人都说新加坡是一个以成绩为导向的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光有书本上的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你必需真正学会如何应用,如何互动,那些无形的东西,才是让我们真正成为“人”的东西。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