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辞职后有竞业期?拍部电影去

往期播客:流媒体十年,成王败寇!一地鸡毛?

喜马拉雅APP订阅深焦Radio

苹果播客订阅深焦DeepFocusRadio

小宇宙APP订阅深焦DeepFocusRadio

Spotify订阅

深焦DeepFocusRadio

莎莉的回忆

Sally'sMemory

导演:戴偲

编剧:戴偲

主演:陶昕然/李霆/刘昊成/裴湙杰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24-07-21(FIRST青年电影展)

片长:95分钟

采写:电车

深焦DeepFocus编辑

豆瓣@电车

由戴偲

导演的长片首作《莎莉的回忆》

在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完成了首映。影片采用三段式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名失去孩子又与丈夫离异的女人李蔚英(陶昕然饰)继续完成儿子未完成的翻译遗作的故事。影片不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叙事,更通过人物台词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不可理解性,以及语言作为沟通媒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这一现象学问题。FIRST评审在推荐语中评价本片称:“家庭中的女性形象存有坚实的行动依据,断裂回旋的时空记忆,揭开了苦涩的根源,一段贯穿多向叙事维度的个体家庭史。”

影片所涉及的“翻译”题材,在过往的影片中鲜有人涉及,而这一题材所涵盖的丰富度成为了影片复杂文本的根基。戴偲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台词对话、字幕设计等多种形式尝试触及“翻译”这一母题,并由此展开故事。而片中暗藏在日常之下的各种“话里有话”也成为了观看本片的乐趣,正如戴偲导演所言,“就像装了一把锁,然后给了一把钥匙,就看你自己要不要打开。”

戴偲导演凭着“三十岁之前拍一部长片”的梦想,毅然从互联网大厂辞职,借六个月竞业期的时间拍出了《莎莉的回忆》,两三个月写剧本,一个月召集团队,十几天进行拍摄,然后再来一段时间后期,最终入围FIRST。拍完片子后,戴偲又回到了厂里工作。FIRST开幕前,我们借着戴偲下班的时间做了这次采访。由他来向大家介绍这部影片。

导演戴偲

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

深焦:请分享一下您自己的电影之路,最早是怎么想要拍电影的?

戴偲:

我之前做过一些纪录短片,偏节目类型的纪录片,也拿过一些奖。后来拍广告,做了广告导演,但目前的主业是互联网产品和运营,与影视没有直接关系,准确来说是上一份工作,我特地辞职来拍了这部电影。因为我当时有个想法是希望在三十岁之前拍一部长片。当时刚好有六个月的竞业期,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在这六个月把电影拍出来。花了两三个月写了剧本,然后一个月召集了团队,然后再花了十几天进行拍摄,然后花了一段时间进行后期,就是这么一个节奏。这个事情完了之后,我又回到了厂里来上班。

深焦:所以现在是在下班的时间段吗?

对对对,所以我找的晚上这个时间点,相对来说时间会好一些。

《莎莉的回忆》映后

深焦:影片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想做翻译这个题材?

有一天我在开车的路上,那段时间在构思写一个新的剧本,突然想到一个概念,翻译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全世界的语言是相通的,人跟人之间的沟通是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其实翻译是不需要的。片子里翻译课教室后面挂了一幅巴别塔的画,巴别塔的故事是,上帝为了让大家不能通天,所以把大家的语言变得不一样,然后形成了障碍。

感性一点说,翻译有一种西西弗斯的感觉,追根溯源看似是一个没有那么大意义的事情,但是好像它又是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小时候看国外的一些文艺作品,比如日本的动画片、好莱坞电影、迪斯尼动画,然后香港的粤语片、TVB等等,受到的是这些文化的熏陶,而这些文艺作品里,实际上我们是很难直接去看英文或者粤语或者日文的,这些东西都是经过别人翻译之后才能看到的。这个事情虽然我们觉得习以为常,但实际上在背后也有很多人的努力,才能让我们搭建起这样的桥梁,才能完成我们对这些东西的理解。我的电影里有句台词,把“苹果”翻译成“苹果”,好像这个看起来废话文学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从更偏理性的维度去看拍这部电影的原因,翻译这个事情在过往绝大部分的我自己看到的电影作品里面是没有的,以翻译作为母题的电影是比较少的,我不敢说100%没有,但至少我印象中好像没有这种类型的电影。我想做过往比较少出现的题材,而不是已经拍过很多遍的题材,比如可能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元电影。我想说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话题。

《莎莉的回忆》剧照

深焦:一般问到导演影片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大家可能更多会从剧情本身出发去聊。因为《莎莉的回忆》也是一个蛮生活流的电影,讲了一个失独女性的回忆,她的家庭是如何一步步到现在这样的过程,是有蛮多事件在发生的。所以这部电影的主体故事是基于“翻译”这个概念才完成的吗?

对,有人问我为什么会说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中年女性的故事,跟我自己本身的生活经历是完全不相关的。我的思路就是先有一个母题,然后基于这个母题来创作故事。当然,中间也有一些更理性的原因,比如基于家庭故事的整体制作成本等等。但是总体来说,我们不是先有一个小小的故事片段,再去延伸。很多导演,特别是拍长片首作的时候,会喜欢说跟自己相关的事情,比如小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或者他能看到的一些事情,但我的创作思路不同。

深焦:翻译其实也有很多层含义,不仅仅是把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也可以是把一些隐藏的潜文本翻译出来,在中文语境下叫话里有话。您在电影台词中就隐含了很多值得玩味的潜文本,关于台词/对话的设计,是怎么重新诠释“翻译”这个母题的?

我先说宏观的概念,我希望能够构建一些比较荒诞或者荒谬感觉的东西出来,通过借鉴三个层面的“不理解”来实现。首先是影片里面角色和角色之间的不理解,这个应该很好理解,他们的对话基本上都牛头不对马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要么就是说废话。比如说,吴明辉和魏英这两个角色,魏英说“下雨了,你们家里窗户有没有关啊?”吴明辉就说“我的宣纸你保存的怎么样?”大家各自说各自的,也说不到一块去。儿子跟妈妈的对话也是这样,儿子说一些妈妈无法理解的看起来很废话的废话,比如说,“翻译就是把‘苹果’翻译成‘苹果’”,台词都是构建在这个关系上的,互相之间的台词有一些对不上。这可能也把理解成本变高了,但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也是一种探索。

第二层构建是希望能构建一种角色和观众之间的不理解。观众可能无法理解角色的动机,比如角色突然情绪爆发。观众和角色会有一些不理解,这个不理解里面又产生了一些趣味。就好像我这个地方稍微理解了一点点,那我是不是就产生了一些跟电影相交互的趣味。

第三个不理解,我想构建的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不理解。构建了这个“不理解”之后,就引申出了后面那些话题,比如说你刚刚说的字幕,那翻译应该怎么做呢?我应该通过一种视听的元素,字幕就是一种视听语言,我通过这种语言来构建我跟观众之间的桥梁,让他们能够理解电影里那些角色的内心独白是什么样的,然后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原因。就像装了一把锁,然后给了一把钥匙,就看你自己要不要打开。

深焦:刚提到字幕的问题,注意到电影里的英文字幕花了很多功夫去琢磨一些只有中国人才懂的词句该怎么翻译。您觉得国外的观众能否理解这些翻译的点?因为他们看的就已经是一个被翻译过的版本。

对,这个特别难,我举个例子,设计那场爆发戏的时候,最初设想是中文台词和字幕完全不同,中文观众可以理解,国外观众无法理解。但最终妥协了一些,通过字幕传达角色的内心独白。片头也有一个字幕告诉大家,大厂辞职后有竞业期?拍部电影去我们把手语和方言都翻译成了字幕,这样观众会更关注字幕上的内容。你就会看到女主在手语咖啡店打工的时候,她手语的翻译字幕是带括号的。后面偶尔说杭州话的时候,翻译字幕也是带括号的。明明爆发的那场戏,你会发现他的内心独白也是有字幕的,也是用的括号。所以所有括号的部分都是我们翻译给观众的部分。

深焦:这个设计很有意思,因为片头出现这段话之后,我们下意识就会更多地去关注字幕,当发现字幕有变化的时候,一开始会产生疑惑,以为弄错了,后来慢慢会理解这个方式,是一个很有趣的体验。

我们确实人为制造了很多障碍,这些障碍需要靠一些其他的视听语言来传达,这种传达就看它的有效性有多少了。括号这个设计也是有三个维度,刚开始很正常,字幕表达手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做法,你可能就有一些感知,第二个部分是方言,然后到第三个部分是心里话,这三个维度构建了一个桥梁,打通双方的认知。

深焦:影片中除了手语和方言,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语言,设计这么多语言的用意是什么?

今天不管有多少种语言,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就是有鸿沟的。人和人之间是无法互相去理解的,人类的悲欢就是不相通的。这也是我们最开始的命题。在这个命题下,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可能是通过构建一些语言,构建人和人之间坦诚的交流。达成我们彼此之间更靠近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对抗消极无意义的社会和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它是很有存在主义的思路。

深焦:昆曲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需要翻译的艺术形式,昆曲元素的加入也是同样的目的吗?

就像你说的,昆曲也是一种大家听不懂的语言。妈妈这个时代为什么喜欢昆山腔,是因为她的父辈那一代,让她去学了昆曲,她才逐渐懂得了这个事情。基于这个事情,她跟她的父辈可能可以有一些亲密的童年回忆。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发现因为明明的一些性格原因,他没有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说出来,也没有很好地交流。有交流的地方比如吃饭那场戏,他会告诉大家说其实睡不着也是一种病。他其实想暗示说,我自己也会有一些精神疾病。但爸爸马上就说你不要说这个,你去吃饭吧,实际上都是因为沟通的不顺畅。妈妈最后继承儿子翻译的这个遗愿,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他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所以,其实是一个彼此靠近的过程,关键不是在于人和人之间无法理解的鸿沟,关键是在于我们看到这个鸿沟之后怎么样去互相理解、互相靠近,这个是我们要去学习的命题。

深焦:影片最大的悬念是明明到底是为什么去世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略微感知到一些原因,但始终没有办法去确定。设计这个桥段的时候,有确实设计了自杀原因,等大家去解密吗?

其实我们并没有框死说到底是怎么去世的,在剧本创作的初期就认为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命题,关键是提出问题,不是解决问题。所以其实是希望向观众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今天他是怎么去世的?让大家有一个思考的空间,这样也增加观众的趣味性,不失为一种有趣的电影表达方式。

深焦:从翻译的角度来看,电影语言也是一种翻译的媒介,导演想表达的东西通过视听画面传达到观众。从翻译的角度看,您在电影语言方面有哪些设计?

我们大部分镜头是固定机位,主要是固定半手持的镜头。这部电影的文本信息量非常深,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好好讲故事,而不是过多关注镜头的运动方式。电影语言上当然还是有一些相对有趣的巧思,比如魏英弟弟借钱那场戏的镜头运动,其实是模仿电风扇的摇头。

还有美术层面的一些细节设计,吴明辉在的时候,有很多和他相关的东西,毛笔、宣纸、宣纸做的灯、包括座位等等,都是基于他是作为一家之主来去考量的。然后比如端午吃饭的戏和所有吴明辉不在场的戏,有个共同特征,我们做了一个外公的遗像盯着大家。其实也是很隐晦的传达,今天虽然男性不在场,但是这个男性在家庭中的压迫还是存在的。声音方面也有一些设计,如魏英哭泣时轮船经过的声音,会把对话信息盖住之类。颜色方面则选择了偏复古的感觉,模拟胶片的质感。也是希望能够把大家带到当下那个环境里面去,而不是变成一个特别数字的感受。当然也是基于杭州有一点湿潮的感觉,去做一些搭配。

深焦:选景方面有什么考量?杭州这个城市对您来说有什么特质?

选景时第一个要求是不能拍成宣传片,什么西湖、雷峰塔就算了。虽然我不是杭州人,但在杭州生活时间也比较长,我知道杭州老城区对杭州人有特别的感情,比如火车轨道、湖边、河边等场景。杭州的特点是相对潮湿、绿色较多、有湖水、水汽比较丰富。还有一个感受是杭州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场景有新有老,比较多元。选景主要是辅助剧情,剧情是发生在一个偏南方的城市,但又不像广州、贵州这样质感的南方,更偏江南水乡的感觉。翻译这个事也比较契合杭州同时具备吸收外来文化的属性。

深焦:影片结尾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地球,这个超现实的设计是怎么想的?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互文结构,与片中提到的长生殿的故事相呼应。长生殿讲的是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马嵬驿兵变之后,他们天人两隔,唐玄宗上天下地去追寻杨玉环,最后在织女的帮助下,在月宫团聚。在片子的开头和中间都有提到梦境和月球,为什么会看到地球呢?你只有在月球上才能看到地球。电影其实也是造梦的过程,如果能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梦境也非常好,我觉得大家也能感受到。

其实也做了一些非常深的东西,我不知道观众怎么想的。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观众理解到第一层也许就够了,这第一层就是妈妈和儿子和家庭的关系,我觉得能有这样的感受,我就满足了。如果有人能发现后面有很多钥匙,能打开一扇一扇的门,然后发现更多的东西,那就更好了。但如果没有发现,我觉得也OK。

深焦:影片用的是倒叙,第二章摔碎的瓶子在倒叙的帮助下后来复原了,这个家庭也通过倒叙破镜重圆,这样的设计很有趣。选择倒叙的方式是出于什么考虑?

倒叙是一个悲伤的结构,是一个回忆的过程,也是一个盗梦的过程。我的出发点就是希望事情变好,我觉得如果是变不好了,可能我也不愿意看,我也希望这个世界在变好,所以倒叙是在过程中能发掘好的一种叙事方式。

深焦:陶昕然的合作是怎么促成的?

首先我选择了一个大女主的剧本,就想找一个靠谱的女主来演绎这个角色。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个采访,采访的就是陶昕然老师。她在前段时间沉寂了很久,因为生小孩等等的原因,有一段时间没有那么频繁的工作以及在公众面前露面。突然一下又看到了她的报道,说她最近在做一个自己想拍的社会话题的电影《夹缝之间》。她当时在采访中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一种对电影的非常天然的热爱,这是非常打动我的点。我觉得至少我们得对某一些东西保留,特别是电影,保留一种电影的热爱,这是达成我们合作的基础,因为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我们都想把这个电影拍好。所以我觉得我们能够跟她达成共同的目标和愿景,这是我愿意找她出演的原因。

当然,陶老师也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女演员,而且年龄等一些形象都符合我们的要求,这也是出发点。我们联系到她,她看完剧本之后觉得可以聊一聊,所以我飞了一趟北京,跟她当面聊了一下,解释了这个剧本是什么样的故事,她也非常感兴趣,而且相当于是零酬劳来加入到这个电影面来的,纯粹抱着对我们、对剧本的共识以及对电影的热爱,所以我们才一起创作了这部电影,特别感谢她。

深焦:拍摄前做了哪些沟通和准备?或者有什么印象比较深的事情?

首先陶老师是一个特别有智慧的女演员,跟她说我这剧本是什么样子的,我不需要告诉她比如今天哭的时候眼睛要抬一点,或者眼睛要对着什么地方,我只要告诉她说今天我想表达的是什么东西,今天剧本里这个人物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就可以了。我们沟通特别顺利,甚至她来了没几天我们就开拍了。

我跟她的沟通其实就是在不同的章节给她一些关键词,举个例子,第二章给她的关键词不是妈妈,也不是这个妻子,我给他的关键词是姐姐。她在一个家庭都还在的情况下,是怎么样去弥合这个家庭的裂缝的?本身天然大家能看到他是妈妈的角色和妻子的角色,但她同时还要承担姐姐的角色,他是一家人里的大姐,他要给弟弟借钱,努力操持这个家,让这个家尽可能不分裂。我把这些话告诉了陶老师。她马上就能理解了,我们的合作关系就是这样。

《莎莉的回忆》映后,导演戴偲和女主陶昕然

深焦:电影里有个很重要的时间点是端午节,片子里也做了很多端午节限定美食。像这种团聚的时节其实也很多,比如中秋、春节。当时为什么选的是端午这个时间点?

端午离我们拍摄地时间比较近,哈哈哈哈。当然也不全是这样子。这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首先节日这个事情我觉得特别好,费里尼等等他们的很多电影都是在某个节日下完成的,或者比如像《一一》、《春江水暖》,他们都是在围绕着婚礼或葬礼来进行的。人生总会有一些大的时间节点,它值得被电影所呈现。这是我们想选择一个节日的原因。然后第二个是叙事方式,端午节的选择使得影片中时间的切片更加明确,通过三个时间节点展现家庭的变化。我只记录生活中的那些碎片,而不是非常完整地把故事的结构搭的那么有条不紊,这是当时我们的一个初衷和想法。

《一一》剧照

深焦:未来的计划是什么?

反正我目前的工作跟影视没有太大关系,但既然都拍了这个电影,肯定是希望说能够未来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你也知道在这个行业非常不容易,哪怕今天片子拿了很多的奖,也不一定代表你有下一部。希望能够回到影视这个行业里继续工作,能拍下一部片子。一定要说的话,希望下一部拍有一定投资规模且更偏商业化的片子,受众可能会范围更广一些。

深焦:这次到FIRST的期待是什么?

核心期待还是希望能够认识很多业界的朋友,可能因为我现在的工作环境不太能认识到电影界的朋友,特别是和投资方相关的。参加FIRST如果有这样的契机去跟一些人沟通,对我来说是挺好的机会。也可以说一说我们后面的计划和后面有没有可能合作的机会,我觉得相对来说这是我最期待的事情。第二个的期待当然也是希望能在FIRST有斩获一些成绩,但这个不强求,更多还是希望能够借着这个片子的机会,看看有没有下部片子拍摄的工作机会。

深焦:祝您好运!

《莎莉的回忆》剧组亮相FIRST青年电影展

-FIN-

深焦往期内容

你太年轻,以为她只是搞笑女

港片、港乐、香港,我们在怀念什么?

流媒体十年,成王败寇!一地鸡毛?

只有在中国,影迷们说我像宫崎骏

他死了,没人可以再用三天拍一部电影

豆瓣7.7,已经是今年暑期档评分最高华语片

我是一个女人,怀孕,恋爱,斗争,衰老,用一生拍电影

2024年了,为什么还要拍黑白电影?

又一枚金棕榈,在戛纳看美国电影的今天

鉴定完毕,不用看

法国人拍太空科幻,把凡尔赛宫送上天

他只要一瞬,就能拍出死与爱欲的顶点

香港警匪片四十年,如何被“中港合拍”所改变?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